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党建工作  学习园地
两学一做:陈士橹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人:许有良  发布时间:2017-04-15   浏览次数:679

陈士橹,男,1920年9月出生,浙江东阳人,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飞行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航天学院名誉院长。2016年4月24日,在我国首个“航天日”因病逝世,享年96岁。


陈士橹同志是我国航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他用一个“甲子”的时间,坚守了共产党员的标准,诠释了怎样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他对党忠诚、胸怀祖国,心系航天、严谨治学,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严以律己,用毕生精力为我国航天事业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为祖国强大拼搏奉献、鞠躬尽瘁。入党60年来,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深情厚爱。


一生对党忠诚,始终坚定理想信念。陈士橹1920年9月24日出生于浙江东阳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抗战时期,他耳闻目睹了日寇飞机轰炸的残酷,放弃了保送上大学的机会,在“航空救国”思想的主导下,坚定选择了报考航空类专业。在报国热忱的驱使下,陈士橹发奋读书,1945年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并先后执教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和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3月,陈士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中他写到:“……在科研道路上做出一份成绩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成为他一生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上世纪50年代,为加快建设步伐,培养急需人才,陈士橹被国家派遣到前苏联学习科学技术,在航空报国志向的激励下,他废寝忘食、埋头苦读,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学业,成为第一位在莫斯科航空学院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随后,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放弃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跟随西迁的华东航空学院义无反顾地奔赴大西北,来到刚刚成立不久的西北工业大学,从此扎根西部,将全部智慧和热情献给了他毕生热爱并为之奋斗的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化为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直到去世前一个月,他还指导最后一名博士生以优秀等级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用一生践行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


一生严以律己,始终坚持党员标准。陈士橹严以修身,慎独慎微,带头讲原则守规矩,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只有大我,没有小我”的人生格言,始终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当选院士后,学科组打算为他装修办公室,陈士橹坚持不要单间并强调“最好都弄成实验室”,并始终与学科组负责人共用同一间办公室。在他从教55周年暨80寿辰之际,学校和学院精心策划了庆祝活动,他闻讯后坚决要求取消,并婉言谢绝在校园里悬挂祝贺横幅。按照国家规定,院士乘飞机可以坐头等舱,但陈士橹在86岁高龄参加工程院的院士大会和学术活动时,仍然不要子女或学生陪同,机票必须订经济舱,并且要挑折扣最低的,哪怕时间太早或者太晚也毫不在意。多年来,陈士橹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每学期开学亲自到学院签字报到,从不让人代替,这样的作风一直坚持到年逾九旬卧床养病的时候。入党60年,陈士橹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时时讲党性,处处守纪律,在他的眼里,只有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需求,没有一丝半点个人利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首批宇航工程系开创不久,就遭遇了专业“撤并风”,陈士橹深刻洞悉宇航专业作为尖端国防专业的极端重要性,深知航天专业人才培养的极端重要性,他以一个战略家的胸襟和责任担当,敢于坚持真理,顶着巨大压力,坚决反对“撤并”,奔走呼吁力保宇航专业,最终为我国航天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保留了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陈士橹干事创业踏实,为人处世朴实,面对困境和压力不迎合、不妥协、不退让,始终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襟怀坦荡,无私无畏,敢于动真碰硬,以“一身忧国心,千古敢言气”的担当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

一生爱岗敬业,始终坚守航天事业。陈士橹开创了我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严谨治学、潜心育人,长期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60多岁坚持给本科生上课,90多岁还亲自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或论文中每一个公式他都要仔细推导,每一个错别字、标点符号都要认真修改。他对学生关爱有加,弟子感慨:“老师对我们的爱,就像父亲一样!”他以崇高的师德风范影响了一代代学子,培养出我国第一位飞行力学博士和博士后。学生中的大多数已经成长为国家973、863专家,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领域的栋梁。陈士橹目光敏锐、敢于创新,始终紧跟国内外导弹与航天技术前沿开展科学研究。他较早地创建了我国飞行力学学科,致力于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建立并完善了一批新的理论和方法,一些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年逾七旬,他仍然瞄准学科国际前沿,带领科研团队围绕空间飞行器多个方向进行攻关,进一步推进了大型捆绑运载火箭动力学与故障仿真、飞行器总体优化设计等项目研究。直至耄耋之年,他总是不愿意去医院看病,家人说“你是公费医疗”,他却说:“公费医疗也是花国家的钱,如果一定要去,能不能把我的眼睛和耳朵治一下,治好了我还能多看些资料,多做些研究,多指导几个学生。”陈士橹为我国航天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原航空航天部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研究生导师”等一系列称号。


一生勤勉质朴,始终保持优良家风。陈士橹在生活中为人谦和,待人真诚,克勤克俭,他的言行给家人、学生和身边工作人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陈士橹全家在西安生活五十余年,先后搬过三次家,但许多从南京带来的旧家具至今仍在家中,只要还能用就绝不会扔掉,甚至子女乔迁新居后淘汰下来的旧家具,陈士橹夫妇也会坚持要求搬到自己那里。虽然对自己节俭苛刻,但陈士橹对别人却十分慷慨。每当他人有需要时,无论是校内的困难家庭,还是故乡浙江东阳老家的群众,他都会解囊相助。直到弥留之际,他依然深切关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倾力支持西工大的“双一流”建设,专门交代子女把毕生的积蓄捐赠给了学校和自己奉献一生的教学与科研事业。他的好家风也传给了子女,陈士橹去世后学校设立追思堂,家属遵照其遗愿,不要学校承担任何费用,也不向学校提出任何额外要求。陈士橹夫妇强烈的事业追求、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朴素的生活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全家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家庭勤奋好学、勇于钻研、积极进取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陈士橹的一生以突出的业绩、高尚的品格、无私的情怀,践行了航天报国的崇高志向,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和高级知识分子对党的无比忠诚、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对人民的深挚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